當信仰遇見科技:臺灣道教宮廟服務的數位轉型實踐

當信仰遇見科技:臺灣道教宮廟服務的數位轉型實踐

一、數位浪潮下的宗教服務數位化

宗教服務數位化勢不可擋,傳統宮廟面臨轉型困境

隨著數位化成為當代服務發展的核心主軸,宗教領域也正經歷一場跨越實體疆界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全球各大宗教組織紛紛導入數位工具,拓展服務觸及範圍。臺灣亦不例外,例如大甲鎮瀾宮、台北聖興天后宮等陸續建置線上點燈、直播參拜等功能,以因應香客需求與疫情限制。根據《遠見雜誌》報導,2024 年臺灣線上點燈市場規模已達新臺幣 803 萬元,年增率高達 175%(黃健誠,2024),顯示宗教數位服務的成長潛力與產業關注度正不斷提升。

然而,回到地方宮廟的真實情境,多數傳統道教宮廟的服務流程仍停留在人工與紙本為主的作業模式,不僅造成內部人力負擔,也限制了香客的參與體驗與整體服務效率,常需耗費大量等待與重複作業時間。數位化固然成為顯學,但「如何開始?」、「從哪裡調整?」對多數宮廟而言,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正如張嘉恩(2024)指出,數位服務雖有助於提升儀式的便利性與可及性,卻也可能因缺乏感官互動與集體參與,削弱信仰的情感連結與神聖氛圍。因此,數位工具應被視為「輔助儀式的工具」,而非「取代者」,其真正價值在於強化行政效率與後台管理的穩定性。但最關鍵的是,能否根據現場人力條件、文化節奏與香客使用習慣進行細緻的流程設計與調整,這才是真正能發揮其效益的關鍵所在。

透過服務設計思維,全面性地剖析問題、回應需求

要真正解決上述問題,不能只是為了「做系統」而做系統。本研究團隊透過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思維,以三鑽(Triple-Diamond)設計流程系統性地分析問題、盤點痛點,並以此回應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實際需求。

服務設計是一種系統性的方法,透過協調人員、工具與流程,提升整體服務品質與使用者體驗(Gibbons, 2017)。此方法特別適用於回應文化敏感度高、制度斷裂明顯的挑戰情境(Stickdorn et al., 2018)。Stickdorn 等人提出六大核心原則:以人為本、協作性、迭代性、歷程導向、真實性與整體性。Lee 與 Tang(2022)依循上述六項原則,進一步根據實際應用,提出補充與應用調整,強調在多角色情境中應以「利害關係人為中心」為核心,並兼顧儀式節奏、文化意涵、協作機制與現實資源條件。除此之外,在這類場域中,服務設計不應僅關注單一路徑的使用者體驗,而應更強調跨角色、跨流程的整體調和,以及共創參與所帶來的制度整合效果。

我們參考這些補充觀點,將其轉化為設計實務操作的指引,並具體實踐於道教宮廟的服務數位化過程中。以下表格即彙整出 Stickdorn 的六大原則、Lee 與 Tang 的延伸建議,以及本專案中對應的實際做法,作為理論與實務對應的整理:

如下圖所示,本專案採用 Wang 等人(2022)提出的三鑽石服務設計模型(Triple Diamond Model),將設計流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問題釐清(Problem Distillation)、設計迭代(Design Iteration)與場域驗證(Practice Diffusion)。從深入理解問題出發,提出對應的設計解決方案,並經過實際場域驗證與調整,使設計能真正回應現場需求。

接下來將後續內容分為三個小節,主要基於研究目標與設計脈絡的推進邏輯,幫助讀者從問題 — 解方 — 設計原則的層層推演中理解研究價值:(1)先釐清傳統宮廟服務的挑戰與複雜性,以奠定後續設計策略的問題基礎。(2)在此基礎上說明數位服務如何回應痛點並串連整體流程,展現設計介入的具體作法與改善效果。(3)進一步討論這些解決方案如何體現服務設計的核心要素,並評估其對宮廟長期運作與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二、問題定義:傳統宮廟服務的結構性問題分析

研究團隊透過對個案宮廟多方利害關係人的深度訪談(管理委員、團務組長、專職人員、志工及香客),將訪談內容轉成逐字稿。以服務設計思維根據多項複雜要素,包含多方厲害關係人、歷程、渠道、接觸點,以及本專案另外補充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多數宮廟在服務歷程上,面臨以下四種結構性問題:

1. 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問題:角色協作斷裂

宮廟內部人員的職責分工不清,資訊流程在不同人員手中來回傳遞,既容易出錯,也難以追溯責任。造成內部溝通成本增加,責任歸屬不明,服務品質也不穩定。

具體實例:志工 A 在主殿現場服務,香客需要手抄到報名登記簿上,整本都寫完後,志工再交回後台辦公室,專職人員 B 接著將資料輸入電腦建檔,最後再由志工或專職人員 C 進行核對與疏文製作。整個流程中,如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很難追查是哪個部分造成的問題。

2. 歷程、渠道、接觸點的問題:報名流程斷裂

香客每次參加法會或活動都得重新填寫相同資料;報到與繳費各自為政、缺乏整合的查詢渠道,導致整個報名歷程支離破碎。香客容易感到疲憊不便,也增加內部人員及香客的現場作業負擔。

具體實例:一位香客想參加超薦法會,需要(1)先到宮廟現場或打電話詢問活動資訊(2)填寫紙本報名表(包含已填過多次的基本資料)(3)到櫃台支付現金,或是至郵局進行劃撥繳款(4)郵寄或傳真報名資料,如有疑問還需再次電話詢問,並反覆重述相關資訊。

3. 接觸點的問題:溝通管道斷裂

宮內的紙本公告、電話口頭通知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訊息發布平台。導致訊息傳遞效率低,香客容易錯過重要通知,增加內部作業負擔。

具體實例:宮廟要通知法會日期及相關注意事項時,需要同時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訊息、在宮廟公布欄張貼紙本公告、製作及寄送紙本資料給參與者,因此,香客常常不知道該透過哪個管道獲取最新資訊,也需要不定時、主動地查找,才能避免錯過資訊。

4. 系統資料的問題:系統資料斷裂

後台資料處理高度依賴人工整理,現場作業與電腦系統的資料沒有同步更新和記錄,導致管理與對帳困難,造成資訊的錯置和遺漏、增加出錯機率,浪費大量人力時間。

具體實例:現場志工用紙本記錄報名資料,專職人員要另外輸入電腦,疏文製作階段時,又要重新專譯內容,有時候到了對帳時才發現資料不一致,又要重新核對所有紙本記錄。

系統性思維的缺失是道教服務優化的問題根本

表面看來,這些問題像是繁瑣的「管理瑣事」,但其實反映出宗教服務隱含的系統性複雜性。傳統宮廟面對的不單是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如何在保持宗教文化特色的同時,建立一套能支撐長期運作的服務系統。正因如此,更不能以頭痛醫頭、缺哪補哪的方式各別加裝功能,而是要設計一套能陪伴宮廟長期運作的整體「服務生態系統」。


三、設計回應:以三大系統回應問題的數位服務解決方案

面對前述複雜的結構性問題,傳統功能導向的開發方式無法有效回應宮廟的實際需求,研究團隊發現,問題的根本不在於缺乏特定功能,而是缺乏一套能讓各個角色順利協作、讓資訊順暢流動的整體服務系統。

因此,我們採用「服務生態系統」的思維,將複雜的宮廟管理需求,轉化為三個相互支援的核心系統:「後台管理系統」作為資料整合的中央樞紐、「線上報名系統」作為香客參與的友善入口、「LINE 官方帳號」則作為對外溝通的統一窗口。

每個模組都不是獨立運作,而是相互串接、彼此支援的系統,每個人都能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讓資訊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方、讓服務流程變得順暢而不失溫度。

1. 後台管理系統:統整所有資料的中央樞紐

在過去的訪談中,專職與志工最大的困擾來自於資訊無法統一管理與分工混亂,報名資料需多次手抄、對帳困難、疏文格式各異等問題常常造成重工與錯誤。為回應這樣的痛點,後台管理系統被設計為整個服務運作的中樞,將香客資料、報名紀錄、疏文處理、帳務狀況與通知作業整合於單一平台。透過模組化設計,這套系統可支援各種儀式與活動管理,並依角色權限提供對應操作介面,讓專職與管理層能有效掌握現況、進行決策與分工。

2. 線上報名系統:簡化香客參與流程

香客在訪談中多次提及「填資料要花很久的時間」、「有時候都不確定報名成功了沒」等問題,顯示現行流程過於繁瑣、不夠透明。線上報名系統即是為了解決這些困擾而生,透過行動裝置即可完成報名、查詢與付款,不僅降低香客參與門檻,也同步減少現場排隊與電話查詢的人力負擔。系統介面支援農曆、生辰等道教欄位,讓信仰資料能被正確轉化為作業格式,也提升整體使用流暢度與準確性。

3. LINE 官方帳號:整合對外溝通窗口

在資訊管道零散的情況下,香客經常不知道該透過何種方式確認報名與法會資訊。訪談顯示,香客在對宮內服務有疑問時,通常需先致電洽詢並等待回覆,再依指示進行下一步。然而,若後續仍需再次回電,往往必須重複說明先前的狀況與問題。因此,本系統將 LINE 官方帳號設定為對外唯一的溝通視窗,整合常見問題、即時通知與報名查詢功能。這不僅使香客能迅速接收資訊,也讓志工與專職從繁瑣的電話與說明工作中解放出來,專注於實體服務與儀式安排。


四、設計成效:以人為本的整合系統帶來實質改善

經過半年以上的實地導入與持續優化,這套整合式數位服務系統在個案宮廟產生了顯著的改善效果。然而,這些改善不僅僅是數據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整個服務文化的轉變。我們發現,當工具真正貼近使用者需求時,它不只是提升效率,更能讓每個角色重新找到自己在服務中的價值與意義。

✦【人】聚焦核心任務:協助多方利害關係人專注於關鍵工作

在導入新系統之前,宮廟內部常出現「人人都很忙,但不知道忙什麼」的現象。志工們花大量時間在手抄資料、核對資訊,專職人員疲於接聽詢問電話,管理者難以掌握整體狀況。在新系統的導入之後,每個角色都能回歸到最核心的任務上:

  • 香客可快速報名、不需重複填寫資料,且會收到 LINE 提醒,不再錯過重要時程。
  • 志工不再手抄資料與人工對帳,能專注在現場服務與引導。
  • 專職人員可即時查詢報名狀況,自動套印疏文,減少核對與重工。
  • 管理者掌握整體進度,根據報名歷史與統計作決策,強化管理敏捷度。

✦【流程】串連服務歷程:讓資訊在前台與後台之間順暢流轉

將前台(香客報名)與後台(內部作業)串連起來,讓服務歷程成為一條順暢的線。設計時明確定義每個角色在各接觸點的行動與資訊流動,再也不會出現各單位各自為政、資訊「跳來跳去」的情況。此外,系統支援與 LINE@ 的整合,實現對外溝通管道的數位化與單一化,避免訊息傳遞的斷層。

經過實地導入、使用系統,系統帶來顯著的成效:

  • 前台(香客)與後台(志工 / 專職)間的資料同步一致,將低資訊落差。
  • 從報名到疏文製作,實現一條線的服務歷程。
  • 報名時間已從 10–15 分鐘縮短至僅需 5 分鐘,且無須再經歷原本重複的複雜歷程:現場填寫紙本後,交由後台人員重新輸入電腦。
  • 系統導入自動任務節點與欄位驗證機制,提升整體資料流的準確性與效率,資料錯誤次數大幅下降。

✦【工具】文化導向的數位系統:尊重道教脈絡、對應實務需求

本系統非制式套版,而是依據道教禮儀實務量身設計,由後台管理系統、前台報名系統與 LINE 官方帳號組成,分工明確又互相串聯。設計上充分對應儀式需求與文化語境,解決過去流程中常見的斷裂與重工問題。

報名與填寫流程更貼近道教實務

  • 支援農曆轉換、生肖自動對應、生辰忌日紀錄等欄位,確保填寫語彙與道教邏輯一致。
  • 避免硬套一般表單格式,儀式資料填寫更順手、香客填寫更直覺。
  • 可整合疏文、點燈、超渡等不同報名項目於同一流程中,避免分次填寫與資訊混亂。

後台作業大幅簡化與一致化

  • 無須再人工補轉資料格式或額外加註備註。
  • 多儀式報名與資料自動分類,符合實際作業情境,減輕管理負擔。

LINE 官方帳號成為對外溝通樞紐

  • 查詢與通知功能整合至單一平台,避免香客資訊分散。
  • 支援動態提醒與狀態更新,提升使用者獲得感與即時回應率。

五、科技與信仰的和諧共存:從設計實踐中累積理解與轉變

本次服務數位化專案歷經三鑽石設計流程的完整實踐 — — 從問題釐清、設計迭代到場域驗證,我們不只是開發了一套新系統,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了科技在信仰服務中的角色。

在設計初期,我們從訪談與現場觀察中釐清了不同角色的挑戰與需求;在設計迭代階段,嘗試將工具調整為符合文化語境的服務形式;而在實際導入後,來自各方的回饋也可以更明確地看見,「改善」所帶來的意義,超越操作層面的效率提升,而指向組織關係與角色定位的再定義。

來自香客的回饋:

「之前都要一張張紙慢慢填,還要去問工作人員現在辦到哪裡,現在在手機上看得到自己的進度,安心很多。」

專職人員也明確感受到系統化所帶來的工作重構:

「以前我們很多時間都浪費在補資料、找資料、打電話確認資料,現在系統一目了然,整個作業時間縮短一半以上。」

志工在現場操作中的反饋則強調了角色的重新聚焦:

「我們以前都在對資料、數錢,現在比較能安心服務現場來的香客,不會再一直出錯。」

甚至一開始對數位系統較為保留的管委會成員,也在實作過程中逐步轉變觀點:

「我本來覺得這種東西應該會很複雜,沒想到弄起來還滿順的,也比較能知道哪邊還有空位、缺人手。」

這些真實的聲音,讓我們可以從中理解到:科技若能根據制度脈絡與文化特性,協助各角色回歸其服務本質,那它就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支持信仰持續穩定運作的基礎設計

數位轉化不是一蹴可幾的導入技術流程,是一場不斷調整、回應、理解與共創的協作歷程。設計的價值,不在於「做出一個完美系統」,而在於幫助每一個參與者,都更能理解自己的位置與他人的角色,共同撐起一場不間斷的信仰服務

References

  1. 洪鳴聲, 松山奉天宮利用線上服務滿足新世代台灣人信仰需求, iThome新聞稿, 2023ithome.com.twithome.com.tw
  2. 張嘉恩, 宮廟儀式的數位化:探索台灣宮廟信仰體驗的數位轉變, 碩士論文, 政治大學, 2024ah.lib.nccu.edu.tw
  3. Kamales Lardi,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ccess Hinges On People, Not Technology,” BizTech Magazine, 25 May 2023biztechmagazine.com.
  4. Neuromagic 服務設計部落格, 「使用者體驗(UX)、顧客體驗(CX)與服務設計的差別是?何謂服務設計」, 2021sdg.neuromagic.com.
  5. 成都个别產品經理, 「探索服務設計的深層定義」,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8woshipm.com.

Subscribe to DITLDESIGN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