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下設計思維的拓展:從產品到系統的設計轉型
隨著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設計的邊界正被重新定義。我們不再僅僅追求「產品設計」的效率與美學,而是進入一個強調系統性、服務導向與跨場域整合的時代。設計思維不再只關注「創造美好的物件」,而是更深層地聚焦於「創造連結、擴展資源與促進參與」的整體設計策略。
一、重新思考設計流程:從人本到混合式創造力
在設計領域中,「以人為本」一直是最核心的價值主張。從早期的產品設計到今日的數位體驗設計,設計師始終試圖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理解其需求、慾望與行為,並透過使用者研究、原型測試與迭代優化來打造更貼近人心的設計解方。這樣的設計流程強調同理與洞察,但也常因其依賴繁瑣的前期調研與反覆驗證,顯得效率不足。
AI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資料驅動的設計思維強調的是對大量使用者行為資料、回饋與趨勢的分析與應用。透過演算法與模型,AI能快速處理並提煉出潛藏的洞見,幫助設計師發現問題盲點或預測趨勢走向。例如,AI可以主動推薦配色方案、視覺風格,甚至基於特定族群偏好生成多樣原型,從而加快設計決策與執行的速度。
然而,AI本身並不具備情感與價值判斷,若僅依賴其建議,最終作品將可能流於數據平均與真實情境脫節。因此,最佳的設計策略是結合AI的運算與人類的創造力與直覺,形成人機協作的「混合式創造力」模式。人類提供策略、情境判讀與情感表達,而AI則扮演分析、支援與模擬的角色,使得整體設計流程既高效又具人性。
這樣的混合模式同時改變了團隊協作的方式。設計師、工程師與數據科學家能透過AI平台共同分享洞見,並以視覺化工具協作,進一步提升跨領域溝通的品質與效率。AI成為促進創意整合與技術實踐之間橋樑的角色,也重新定義了「設計團隊」的運作邏輯與組成方式。
二、AI 對設計過程的影響力:擴展、加速與普及化
(一) 設計流程的加速
傳統設計常以線性階段展開,從調研、構想、製作到測試。然而AI讓快速生成與即時模擬成為可能,使設計流程更趨於「循環式迭代」。設計師能在短時間內產出多版本,並根據反饋迅速調整,大幅提升探索效率與失敗成本容忍度,讓創新得以快速孵化。
(二) 利用數據與分析輔助設計流程
AI的資料處理能力也讓設計師得以接觸以數據為基礎的洞見,透過語意分析與趨勢預測工具,AI可協助理解消費者語言中的潛在情緒與需求,讓設計策略更貼近真實情境。
(三) 設計思考的普及化與可及性
透過直覺式操作介面與AI助手,即便是非設計背景者也能創作出專業級成果。這種普及化讓創意參與的門檻大幅降低,促進社會整體創造力的提升,也使設計思維更易於滲透至各領域、各年齡層,構築出更包容與多元的創意生態。
(四)設計思考的視野拓展與移動
若將AI視為設計的協作者,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協助」加速設計流程,而非「取代」創造力,透過協助繁複且重複性的任務,讓設計師能將心力投入於上層的策略思考或是根據簡單指令生成具體設計草圖。
三、從產品到系統:Product-System Network 的設計轉型
在當代設計語境下,單一產品的功能與意義,早已不僅止於其本身的物理屬性。真正的價值來自產品在整體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亦即它如何與服務流程與使用環境互動,共同回應使用者需求,並創造持續性的體驗與效益。
Product-System Network(PSN)是一種強調產品、服務與環境三者互聯互補的設計架構。這種方法論鼓勵我們不僅專注於單一接觸點的設計,而是放眼整體互動關係,以系統性觀點解構複雜的使用場景與價值流(value flow),在PSN中,產品不再孤立,而是作為一個節點,與服務流程共同運作,並嵌套於一個支持其運作的環境系統中。這樣的互補關係促使設計師在規劃時,需同步思考「用戶體驗的全貌」、「長期運作的可行性」與「價值共創的可能性」。
為了掌握這三者之間的協同關係,我們需進一步拆解系統的核心構成,理解每個要素在價值共創中扮演的角色,才能進行有效的設計整合。這種三位一體的設計思維,要求設計師在規劃時即思考產品角色、服務機制與支援環境的整合方式。
📍關鍵構成要素(Key Components)
- 產品作為元素(Products as Elements)
產品是具體的物品或數位介面,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設計時應考量其可用性、模組化潛力與與其他節點的連結能力。 - 服務作為流程(Services as Processes)
服務連結產品與使用者,提供無形的價值,提升整體體驗與效率。服務設計需涵蓋流程優化、使用者互動設計與情境彈性。 - 環境作為系統(Environments as Systems)
環境是支撐整個 PSN 架構的基礎平台,可能是物理空間(如場域設施)、數位系統(如雲端平台),或制度規範(如標準作業程序)。環境的穩定性與可擴展性,是整體運作的關鍵。
從學校作為產品,到學校即服務:教育空間的設計轉型
在當代教育系統中,產品到系統的設計思維正在轉變中,過去傳統學校模式,長期以來將學校視為一種「產品」 —強調資源管理、內部效率與結構穩定。然而,在快速變動的社會與技術環境下,這樣的模式逐漸暴露出其限制。今日的教育設計,需要從「學校即產品」的封閉式模型,轉向「學校即服務」(School as a Service, SaaS)的開放性思維。
(一)「學校作為產品」傳統模型
傳統學校體系的邏輯,根植於資源控制與內部最佳化的管理觀點。在這樣的系統中,學校被視為一個固定的建築單位,課程是標準化的輸出,而學生則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所有學習活動都集中於教室內,科目分科教學使學習過程隔離化,與真實世界脫節。
這樣的封閉系統有明顯的侷限性:
- 學習資源取得受限:難以接觸校外的專業設備與生活脈絡。
- 結構僵化:固定課表難以因應學生個別需求。
- 缺乏實境連結:學習與應用脫鉤。
- 合作機會匱乏:缺少與社區、專家的交流與合作。
這些問題最終導致學習動機降低,創造力受限,也使學校成為知識灌輸的工廠,而非培養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場域。
(二)「學校即服務」思維擴張
與傳統模型相對,「學校即服務」代表一種結合空間、資源與數位平台的新教育邏輯。它不再將學校侷限於建築物本身,而是將學校視為一個動態的學習服務平台(Learning as a Service Platform),提供彈性、個人化與社群導向的學習經驗,這種系統性轉變,重新定義了學校的組成與運作方式,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 空間成為模組化資源:圖書館、工作坊、媒體空間、甚至社區場域皆成為可存取的學習資源。
- 學習模式由科目導向轉為問題導向:以挑戰與真實任務為核心,整合多學科知識。
- 數據與AI支援學習管理:透過即時監控與分析,提升空間使用效率與學習支援精準度。
- 學校成為「學習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不再是孤島,而是整個城市、社區與產業網絡的一個節點。
(三)實際案例:芬蘭—豪基拉赫蒂學校的SaaS實踐
芬蘭的豪基拉赫蒂學校(Haukilahti Upper Secondary School)是推動「學校即服務」模式的先驅之一。2016年起,該校搬遷至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校園,開始與大學共享學習設施與社會資源。這項轉型背後的設計邏輯,正是「學校不是空間的擁有者,而是資源的調度者」。
此校區實施了「10分鐘學習生態圈」的概念:學生可於步行距離內存取各類學習空間與資源。例如科學實驗室設於大學建築內、創意課程與職涯發展設於校外設施、午餐由社區餐飲服務提供。每個空間被視為「產品組件」,整合成一個高度模組化且分布式的學習平台。
學校更進一步結合AI系統,追蹤空間使用狀態,動態分配空間資源。透過時間與需求的配對,實現高彈性的學習與教學安排,促進跨學科合作與創造力發展。
豪基拉赫蒂案例的背後實踐出「產品-系統網絡」(Product-System Network)的核心設計觀。不同於線性與靜態的傳統學校思維,這個新邏輯認為:
- 產品(Products) 是具體的學習模組,如工作坊、App工具或實體設備。
- 服務(Services) 是無形的流程,如借用系統、學習社群或線上協作平台。
- 環境(Systems) 是支撐整體運作的平台,包括數據系統、城市網絡與社區支持。
學校即服務的目標,即是在這三個層級上建立互聯關係,創造靈活、即時、個人化且真實世界導向的學習經驗。
與未來工作場域的平行進化
Product-System Network於教育場域的應用,其實與「工作場所即服務」(Workplace as a Service, WaaS)高度相似。在WaaS的實踐中,企業也不再追求擁有固定空間,而是藉由共享會議室、彈性辦公桌與城市據點,組成分布式的工作生態系統。工作者可根據任務、時間與地點,靈活取用資源。
這種以「資源存取」為中心的設計邏輯,代表著從擁有權邏輯轉向連結與使用邏輯的徹底翻轉。無論在教育或工作中,我們都在面對相同的問題:如何讓空間成為創造力與協作的加速器?
「學校即服務」與「工作場所即服務」這兩個看似分離的場域轉型,共享相同的核心思維 — — 從空間擁有轉向資源存取,從封閉系統轉向開放平台,從靜態設施轉向動態網絡。無論是學生還是員工,都不再被限制於單一場所或結構化流程,而是能在更彈性、多元與協作的環境中,實現個人目標與社會價值。
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不再只是「到某個地方完成某件事」,而是透過網絡化、模組化的服務平台,隨時、隨地、依需求地構築屬於每個人的學習與創造歷程。設計不再是針對單一產品或場域的規劃,而是建構一套支持創造力、協作與持續成長的整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