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到服務: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官網共創實踐

前言

在行動體驗當道的時代,企業官網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又該如何藉此與用戶建立新的關係?

身為第三方支付產業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參與公司二十年來首次的官網改版。過去專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滿足大型企業需求,但市場早已轉變。
個體戶與中小商家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主流,公司內部語言與對外溝通卻未跟上此步伐。

「我搜尋第三方支付業者時,根本找不到你們。」

這句微型商家的回饋,道出了我們與新時代用戶的距離。相比之下,競爭者綠界科技以更親切的語言與豐富的產品內容,迅速打入中小商家市場,構成了直接威脅。

這促使我們重新定義官網角色,它不僅是產品入口,更是品牌溝通態度的展現。如何讓用戶「找得到、看得懂、願意用」,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關鍵挑戰。

本文將以筆者所任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官網改版專案為例,分享我們如何透過服務設計思維,回應市場變化與使用者需求。

發現問題:為什麼中小商家選擇了競爭對手?

筆者的公司在服務上從未排斥中小商家,但內部數據顯示,中小商家實際申請比例極低。這意味著,我們雖然提供服務,卻沒有真正理解他們的需求。

本公司現行官網的內容與結構官網的內容與結構,多以大型企業為導向,集中介紹信用卡一次付清、分期付款、銀聯卡、Apple Pay 等支付工具,並採用技術性語言描述串接流程。這導致許多中小商家難以理解服務實際如何運用,無形間流失大量潛在客群。

我們的官網長期以大型企業為主要溝通對象,內容著重於各類收款方式,如信用卡一次付清、分期付款、銀聯卡、Apple Pay 等支付工具,並大量使用內部技術用語。對中小型商家而言,這樣的資訊過於艱深且偏向技術導向,缺乏實際應用情境,使他們難以理解服務如何運作與帶來的價值,因而流失了許多潛在客群。

儘管組織察覺到問題,但習慣仍是以產品功能為出發點,缺乏以用戶視角重新設計溝通方式的思維。這種模式無法有效服務中小微型商家,反而將他們推向競爭對手的平台。因此,設計師正面臨一項關鍵挑戰:

👉 如何在市場轉變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運用服務設計重構官網策略,並推動整體服務優化?

從產品走向服務:以服務歷程重新定義官網

過去官網設計多著重於視覺呈現與產品介紹,但對缺乏業務支援的中小微商戶而言,官網真正的價值不只在展示,更在於能否協助他們順利完成整個服務申請歷程。

從使用者角度觀察,申請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1. 搜尋:商戶首先會透過 Google 或社群搜尋關鍵字,若官網在搜尋結果中不易被找到,便容易錯失潛在客群。
  2. 閱讀教學:進入官網後,用戶希望快速理解服務的差異與操作方式,但資訊往往過於技術導向、缺乏應用情境,使新手難以入門。
  3. 填表申請:在實際填寫申請表時,若表單流程冗長或串接說明不清晰,會讓非工程背景的商戶感到挫折並中途放棄。
  4. 等待審核:申請完成後,若審查標準與補件說明不透明,會造成焦慮與溝通成本,影響品牌信任感。

從搜尋、比較到決策,每個階段都是用戶獨自探索的過程,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影響他們是否成功轉換成實際客戶。

筆者作為設計師,以「服務歷程」為核心,帶領跨部門釐清並討論上述痛點,最終與決策層共同聚焦五大優化方向:
  • SEO 優化:提升搜尋能見度,讓潛在商戶更容易找到官網並進入服務歷程。
  • 新手導引:以情境化內容與簡潔介面,協助初次使用者快速理解並開始申請。
  • 降低技術門檻:簡化串接與申請流程,讓非工程背景商戶也能順利完成。
  • KYC 實名認證優化:明確化文件說明與補件流程,降低困惑並提高通過率。
  • 審查流程自動化:提供透明化、標準化的審核機制,減少等待時間與溝通負擔。

透過這些策略重整,官網不再僅是產品展示的視窗,而成為能夠引導、協助與支持中小商家完成服務歷程的數位接觸點,,讓設計真正回應使用者需求,並推動服務價值的實質落地。

共創中的矛盾:官網該服務誰?

當團隊提出「以中小商家為核心」的服務歷程後,原以為共識已逐漸成形,卻迎來新的討論焦點──官網該服務誰?
有成員主張應明確聚焦中小商家,也有人認為仍須兼顧大型企業的需求。這場拉鋸揭示了組織在轉型過程中的矛盾:在有限的溝通資源下,該優先回應誰的聲音?

接下來,設計師的挑戰不只是設計畫面,而是協助組織釐清「溝通對象的權重」,重新定義官網的核心角色與語氣。

初期,組織內部對此意見分歧:

技術主管認為:「用戶會搜尋觀看教學影片操作,官網這個接觸點的影響並不大。」
產品主管認為:「官網應該要採中性溝通,我們的服務對象除了中小,也有原有的大型顧客,難以區分。」
行銷主管則強調:「SEO 才是關鍵,否則網站再好也沒人看。」

這樣的分歧,促成了一段循序漸進的溝通與遊說歷程。

「用戶訪談」則提供了重要推力。部分受訪者指出,官網缺乏以角色區分的資訊架構,難以快速找到所需內容:「我進到網站時,不確定哪些資訊真的和我有關。我比較喜歡部落格那種簡單的懶人包,你們有根據不同角色來劃分資訊嗎?」這些真實回饋促使組織重新審視策略,也間接推動決策層明確調整方向,逐步落實溝通對象的權重比例,以回應市場變化與用戶需求:

  • 中小客戶 :55%
  • 大型客戶:20%
  • 投資人/媒體:25%

綜合上述,官網改版的策略方向已更為明確:為拓展中小商戶業務,需重構官網角色與內容,兼顧新舊客群需求,並以「服務導向」與「用戶分眾」為核心。從 UX 資訊架構角度而言,這屬於戰略層定位,為後續內容與功能規劃奠定基礎。

競品分析:建立自家官網架構的起點

當官網溝通對象的權重比例確立後,設計師接下來的任務,是將策略轉化為具體的資訊架構。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了解,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如何呈現服務內容、引導用戶完成申請的?

因此,我們從先前梳理出的五項優化方向中,挑選出與官網最密切的三項(SEO、內容導引、申請流程導引),作為競品分析的重點。

這些分析不只是單純的「比較網站版面」,而是用來辨識市場上常見的資訊架構模式、溝通策略與使用者導引設計,以作為規劃自家官網架構的起點。

釐清關注重點後,接下來就是挑選合適的競品。我們從國內外市場與目標客群切入,選出三家具代表性的服務,分別為:綠界科技(台灣)、Adyen(荷蘭)、Stripe(美國),對照品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定位,作為官網優化的靈感來源與參考依據。

從三家競品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最後,筆者拆解三項競品的資訊架構,並以五大分析面向逐一檢視,深刻理解不同平台如何透過官網與使用者溝通,進而整理出適合我們參考的設計洞察:

  1. Stripe:分眾引導的最佳典範
    透過清晰的角色設定與多層次任務導向設計,精準對應不同成長階段的商業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辨識並選擇適合的操作路徑。
  2. Adyen:即將投入資本市場的學習典範
    雖然分類架構穩定成熟,但明顯偏向大型企業與技術導向商家,對中小型商戶引導效果有限。不過,其在企業形象經營與投資人溝通方面的官網設計,值得作為品牌建立的學習參考。
  3. 綠界:結構相近的借鏡案例
    整體資訊架構與本平台最為接近,但主要以功能分類為主,缺乏角色思維與任務導向,導致資訊脈絡不清、引導力不足,反映出使用者情境整合上的盲點,應作為設計優化的反思依據。
三項競品資訊架構的五大分析面向

以競品洞察為基礎,建立自家平台官網資訊架構,並發起跨部門會議實踐共創

接下來將分享官網重構歷程,從競品啟發出發,重新定義產品與服務架構,兼顧技術與情境導向。隨著品牌與市場定位轉變,團隊透過跨部門協作整合觀點,最終形塑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的資訊架構共識。

1.競品啟發:技術導向與情境導向的平衡
從競品分析可見,針對大型企業的支付平台(如 Adyen)多以技術導向為主,而服務中小商家的平台(如 Stripe)則更重視應用情境與操作引導。這樣的差異啟發我們思考,在重構官網時,必須在「技術專業」與「使用情境」之間取得平衡,讓資訊既具深度又能貼近實際需求。

2.重新定義內容架構與導引設計
現行官網將產品與服務混在一起,分類不明,使使用者難以掌握重點。為此,我們重新釐清兩者的定位──產品強調「功能能做什麼」,而服務聚焦「什麼情境該用什麼」。對多數不具技術背景的中小商家而言,比起閱讀功能說明,更需要清楚的操作引導。因此,我們規劃了獨立的「服務導覽」區塊,協助商戶從自身需求出發,逐步理解該使用哪些工具與流程。

3.品牌與分類優化:邁向更清晰的溝通架構
隨著公司邁向上市,品牌形象與對外信任也成為官網重構的重要考量。「關於我們」模組被重新定位為傳達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的核心,而「收費方式」雖非競爭優勢,仍以清楚透明的方式呈現,幫助用戶快速比較與選擇。同時,我們跳脫過去以技術模組為主的邏輯,改以商店成長階段與銷售情境為主軸,讓整體資訊架構更貼近真實的營運需求。

4.從跨部門討論到資訊架構共識

在提出初步架構後,我們很快展開多次討論,開始真正聽見各部門的實際需求與觀點。

像是產品主管建議,應該把「開發者專區」從幫助中心獨立出來,讓技術文件更集中、更好查找,同時降低開發門檻;業務主管則提醒,「成長階段」的分類邏輯過於抽象,應改以更具體的條件,如商業模式或是否擁有自建網站,來劃分客群。

原先由設計師提出的資訊架構是從使用者視角出發;在不斷整合業務與產品端的建議後,我們逐步納入更多商業場景的考量,使架構不僅聚焦功能分類,更貼近不同電商類型的實際狀況與決策邏輯。最終,團隊形成共識,確立六大核心資訊架構模組,詳見下圖所示。

發現:設計師與組織對官網重構的思維落差

在官網重構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設計師與組織之間,對於資訊架構的理解與想像,其實存在不少差異。這些差異不僅影響了分類方式與命名語言,更反映了設計價值與商業策略的交會點。

1. 對「資訊架構」的看法不同

  • 設計師著眼於用戶旅程,從「服務角色」與「使用情境」出發,規劃出一條清晰易懂的操作路徑。
  • 組織則關注內部流程與商業佈局,傾向以「商業場景」與「產品邏輯」來整合資訊,確保與既有結構銜接。

2. 使用的語言,也說明了觀點的差異

  • 設計師傾向使用通俗易懂的描述型語言,拉近與用戶的距離。
  • 組織則偏好熟悉的術語與商業分類,確保內外部邏輯一致,維持制度上的穩定性。

3. 次分類的邏輯,反映了導引的策略

  • 設計師以「使用角色」、「成長階段」、「銷售型態」等情境為基礎,引導用戶自我辨識與探索。
  • 組織則更實務導向,採用如「收款規模」、「是否自建網站」、「商業模式」等具體條件,對應實際業務操作。

4. 看待「溝通對象」的著重點也各不相同

  • 設計師聚焦於為初次接觸的商家建立友善導入路徑,讓第一次造訪的用戶不再迷路。
  • 組織則更著眼於整體佈局,納入「投資人關係」、「平台合作夥伴」與「既有商業模型」等策略面向,讓官網能同時說好對內與對外的故事。

總結:從資訊到共識,設計驅動的轉變

回頭看這次官網重構,我發現設計師與組織之間的對話,從來都不只是畫面或資訊結構的問題,而是一場關於價值觀、語言系統與決策邏輯的磨合
我原本只是想重整分類,卻在過程中逐漸理解,設計的本質,其實是讓彼此「聽得懂對方在說什麼」。

透過使用者回饋與競品分析,我們借鏡 Stripe、Adyen、綠界科技等平台,重新思考官網該如何說話、該對誰說話。設計師重視使用者情境,組織關注商業可行;這場拉鋸,最終催生出一個既能被理解、又能被運作的系統

這次共創帶來三項轉變:

  1. 從產品導向轉為服務導向:官網不再只是功能清單,而是協助商家理解與選擇的資訊橋梁。
  2. 建立跨部門共通語言:不同部門開始從「我們提供什麼」轉向「使用者怎麼理解我們」。
  3. 打造可擴充的資訊架構:兼顧外部體驗與內部維運,讓後續服務能自然延伸。

這次專案也讓我更確信,設計師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做出什麼,而在於讓人願意一起討論為什麼,設計應該更早進入策略討論,建立跨部門共同的語言及規則,並持續透過視覺化工具讓對話更透明。

這次的官網共創,不只是梳理資訊架構,更是讓組織重新看待使用者、看待設計的方式,成為一種讓組織重新理解自己的途徑。

Subscribe to DITLDESIGN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