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如讀天書?論文文字晦澀難懂?到底怎麼看論文?快用AI來自救:新一代AI賦能研究者的學海自救手冊
文獻閱讀是研究生的基本功,但初次接觸易感困惑。AI 工具 ChatGPT 可輔助研究生快速入門並提升研究效率。然而,資料更新滯後及可能生成錯誤內容,需結合研究者的研究能力進行修訂與完善。本文聚焦說明如何善用ChatGPT 的優勢,實現「明需求,知好壞,人機合一」,將其轉化為可靠的學術助手。
新鮮研究者初次閱讀文獻的困境:論文到底該怎麼看?
初次接觸文獻的研究生常感到迷茫,彷彿進入一座文字迷宮 — — 段落看似重要,但讀完後卻一頭霧水。其實,論文是有固定架構的,熟悉其規則有助於高效閱讀。台科大設計所質化研究課程教授的論文六大結構(AIMRDR:Abstract、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References),可以快速定位重點,提供清晰框架幫助研究者聚焦於相關內容,事半功倍地完成文獻閱讀與理解。但是對於整體論文的細讀還是需要研究者花時間慢慢吸收。
讀論文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判斷文章是否是自己需要的?
閱讀論文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麼需要讀這篇論文?它是否真的對你有幫助?
讀論文的目的是多樣的:可以為了增強專業知識,或是尋找關鍵文獻?是想探索未來研究方向,還是為了完成進入研究的閱讀任務?這些目的直接影響你閱讀的策略和精力分配。而快速判斷文章是否符合需求的關鍵在於標題和摘要 — — 文章的精華往往濃縮於此,能讓你在幾分鐘內決定是否值得深入閱讀。
如果是為了判斷是否是自己想看的文章,那麼瀏覽摘要和引言即可;若需深入研究方法或數據,則應聚焦方法與結果部分。論文閱讀不必字字細究,如能按需篩選,學會挑選那些真正對你有價值的文章,才是高效閱讀的第一步。這樣的過程,不僅是對時間的善用,更是對學術眼光的培養。那麼,你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呢?
讀不懂內容?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你需要的是耐心與細心
在了解了論文的基本架構之後,下一步就是逐段“攻克”。但話說回來,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一套“暗語”。例如“用戶痛點”(Pain Points)、“體驗觸點”(Touchpoints)等。這些詞看起來熟悉,但在不同文中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樣。
其實,這些專有名詞大多數都會在文中被定義 — — 作者為了讓讀者能跟上自己的節奏,通常會在第一次提到時給出解釋。你的任務就是保持耐心,把眼睛放亮,慢慢找。這就像在閱讀中玩“尋寶遊戲”,找到定義的那一刻,你會有一種“啊哈!我懂了”的成就感。但如果真的找不到,別懷疑人生 — — 它可能是行業內公認的常識,這時候去查專業辭典、Google,或者問 AI 小助手,絕對比繼續盯著文章糾結更有效率。
不懂的根本原因:閱讀量不足,如何破局?
說實話,有時候讀不懂文章有可能是因為文章寫得太爛了,但大多數時候可能是我們讀得太少了。很多專有名詞的理解需要足夠的“知識堆疊”。知識的積累是連續的,你需要先有基礎,再慢慢補充新的內容。
那麼,當自己閱讀量不足,但又因為各種原因需要快速整理文獻重點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尋求指導教授或學長姐的建議是高效的起點,他們的經驗不僅能快速釐清重點,也能分享有效的學術技巧。同時,網上資源如 Google 學術、專業文章與教學視頻提供了豐富的補充材料。而 AI 工具如 ChatGPT,則能進一步助力,通過解釋術語、簡化內容及整理重點,將複雜知識條理化。
總而言之,別讓“看不懂”打擊了你的信心。讀不懂內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尋找答案的動力。只要保持耐心,不懂就問,多看多學,多利用現有工具、科技之類,那些“天書”也會慢慢變得有跡可循。
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讀文獻,是研究者的基本功。我們必須要能夠獨自閱讀、理解並吸收一篇文章的內容,以幫助我們寫出更好的文章。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面對海量的文獻,要進行閱讀理解或是整理歸納,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而AI 工具 ChatGPT ,能讓我們能在知識的海洋裡快速搭建自己的學術框架。以下,我們來聊聊為什麼選擇ChatGPT,以及如何用它來高效完成論文閱讀與整理。
為什麼選擇 ChatGPT 來讀文獻?
ChatGPT是一個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工具,具有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技術能力,訓練過程中學習了大量的文本數據,包括科學論文、百科全書和各類技術文獻等,在文獻閱讀以及文本處理上有著其獨特的優勢:
- 快速理解,節省時間:ChatGPT 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抓取文章的關鍵資訊,尤其是當我們需要在短時間內篩選大量文獻時,它能迅速提取摘要、結論或主要觀點,節省手動閱讀的時間。
- 語言門檻降低:許多學術文獻可能語言晦澀,或者是非母語表達,這對很多研究生來說都是挑戰。ChatGPT 可以將高深的專業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句,讓人更快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
- 多功能一體化:ChatGPT 不僅能快速解釋概念,還能幫助整理多篇文獻的重點、撰寫文獻回顧初稿,甚至提供引用格式整理服務,一站式解決文獻整理的多種需求。
- 24/7 全天候助手:ChatGPT 不會累,也不會嫌棄你的問題簡單或複雜。無論是凌晨還是深夜,它總能第一時間回應你,陪你奮戰到學術黎明。
那麼如何利用ChatGPT 來輔助自己強化研究能力呢?
基於自身經驗,我通常會利用ChatGPT 在學術上做三件事:文章重點快速閱讀與整理、即問即答的百科全書、文章撰寫小助手
1.文章重點快速閱讀與整理
你是否曾被一篇長達百頁的文章嚇退?ChatGPT 能幫你快速提取出核心內容,讓你用幾分鐘就能抓住文獻的重點。
例如,它能分段提取文章背景、方法、結果和結論,讓你輕鬆判斷文章是否值得深入閱讀。
2.即問即答的百科全書
面對不懂的專有名詞或複雜理論,問 ChatGPT 就對了。它能快速解釋關鍵詞,甚至提供例子幫助你理解,特別是在體驗設計這類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尤為實用。
例如,你可以問它「什麼是用戶旅程地圖?」或者「情感設計的三層次理論是什麼?」它會提供清晰的答案並附帶應用場景。
3.文章撰寫小助手
在整理多篇文獻的重點時,ChatGPT 能幫你統整出條理清晰的初步框架,適合作為文獻回顧或研究背景的草稿。
如果需要生成段落或簡短的引言,ChatGPT 也可以基於你提供文獻的內容,讓你有一個快速的起點。
但是!雖然ChatGPT確實能幫助我們高效處理文獻,但它也有相應的局限:
- 潛在問題忽略:ChatGPT 雖然能快速提取文章的核心內容,但它不具備人類的批判性思維,可能會錯過文章中的潛在問題或矛盾點。
- 缺乏最新學術資料的知識基礎:ChatGPT 的知識來自訓練數據,更新至一定時間點(如 2023 年),無法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未公開的學術資料。
- 可能給出模糊或錯誤解釋:在面對非常專業或高度技術化的學術問題時,ChatGPT 可能會提供模棱兩可的回答。
- 文字生成部分存在人機味:ChatGPT 能生成初步的框架或內容,但生成的文字可能缺乏創新性、學術深度或符合學科習慣的表述方式。
- 文獻引用錯誤:ChatGPT 在生成參考文獻時,有時會給出虛假的引用(虛構的作者或文獻)。
ChatGPT 是一個優秀的學術輔助工具,但它的作用應該是幫助我們減輕繁瑣的工作量,而不是替代我們的學術判斷。研究生需要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批判性思維,善用 ChatGPT 的優勢,同時保持謹慎,以確保研究工作的品質和深度。請記住,我們應該用 ChatGPT 當助理,而不是讓它不當“老闆”,我們要當ChatGPT的老闆。
詠唱術建議
在了解了ChatGPT的局限之後,大家一定在想,到底如何才能駕馭好它?我認為最最最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清楚你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下面會用我先前實際操作的事情來舉例:

事情是這樣的,老闆需要快速整理和總結9篇咖啡產業的paper,利用APA格式來寫一份文獻回顧。所以我必須要先讓ChatGPT也能夠明白我目前的需求,他才能夠給我我要的。所以這個任務有兩個部分的重點,一是咖啡產業文獻回顧,二是要用APA格式。
因此,首先你需要准備一個氪金版的GPT(氪金版更加準確,無氪也能用),然後將目前手頭上即將輸入的資料進行一個整理,因為是APA格式,所以我建議的格式是:
「APA文獻格式 + 換行 + 資料內容」
例如:
1.林芷羽(2022)。台灣連鎖咖啡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來速咖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4ra24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競爭日趨激烈的台灣連鎖咖啡產業,從二戰後咖啡被帶入···········“
上面的資料內容我使用的是文章的摘要部分,整理成上述格式完畢後,就可以開始AI詠唱術了。
目前自己使用時觀察正確率比較高的詠唱法應該是:

①詳細描述自己的目的(越細越好)

②提供素材


→ ③迭代:後續再不斷修改小目標 — →
↑ (重複迭代到資料滿意為止) — — — ↓
← ④迭代:人工修改 ← — — — — — —


⑤完成
如果修改完還是不滿意,如果差的不多可以自己人工再修,差得有點多就在把③/④的資料再輸入回去繼續改,以此重復到資料能夠使用為止。
這樣快速閱讀並整理文獻的任務就這樣完成啦。
駕馭AI之心法:「明需求,知好壞,人機合一,天下無敵」
總而言之,ChatGPT 作為學術研究的輔助工具,能夠極大地提升文獻閱讀、整理與撰寫的效率,特別是在面對海量資料時,它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學術助理”。然而,正如設計一件作品需要反覆調整一樣,使用 ChatGPT 也需要我們清晰地表達需求、反覆迭代,並結合自身的學術判斷進行修訂和完善。當前,它並非十全十美,但仍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如何駕馭它,全憑我們的智慧與批判性思維。善用 ChatGPT,了解自己的需求與目的,辨識文字的正確性與邏輯流暢度,讓它成為我們的翅膀,人機合一,為我們的學術旅程賦能,在學術之路上所向披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於台科大設計系質化設計研究課的學習,以及在設計思考研究室進行研究時的個人心得,歡迎指教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