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 collection of 18 issues

Latest

AI 時代下設計思維的拓展:從產品到系統的設計轉型

隨著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設計的邊界正被重新定義。我們不再僅僅追求「產品設計」的效率與美學,而是進入一個強調系統性、服務導向與跨場域整合的時代。設計思維不再只關注「創造美好的物件」,而是更深層地聚焦於「創造連結、擴展資源與促進參與」的整體設計策略。 一、重新思考設計流程:從人本到混合式創造力 在設計領域中,「以人為本」一直是最核心的價值主張。從早期的產品設計到今日的數位體驗設計,設計師始終試圖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理解其需求、慾望與行為,並透過使用者研究、原型測試與迭代優化來打造更貼近人心的設計解方。這樣的設計流程強調同理與洞察,但也常因其依賴繁瑣的前期調研與反覆驗證,顯得效率不足。 AI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資料驅動的設計思維強調的是對大量使用者行為資料、回饋與趨勢的分析與應用。透過演算法與模型,AI能快速處理並提煉出潛藏的洞見,幫助設計師發現問題盲點或預測趨勢走向。例如,AI可以主動推薦配色方案、視覺風格,甚至基於特定族群偏好生成多樣原型,從而加快設計決策與執行的速度。 然而,AI本身並不具備情感與價值判斷,若僅依賴其建議,最終作品將可能流於數據平均與真實情境脫節。因

探索7–11 CITY CAFE 體驗維度全面分析

CITY CAFE為連鎖超商咖啡銷售量第一領導,其平價及通路便利性占市場優勢,受追求CP值的客群喜愛 2023年 CITY CAFE 以超過新台幣170億元的咖啡營收成為平價咖啡市場龍頭。根據2022年的溫度大數據調查,全台有90.1%的咖啡消費者曾購買過CITY CAFE,基於以下三點策略佈局,在市場中具壓倒性佔比優勢: 1. 全台密度最高的服務門市,「便利性」符合上班族與學生族的日常需求 CITY CAFE 憑著全台7000多家門市(截至2024年),密集的服務地點讓消費者更容易購買到,因此上班族及學生「高頻次、短決策」消費模式的族群,CITY CAFE 滿足他們方便與快速取得咖啡的期望。此優勢與品牌宣言「讓城市、城事都有CITY CAFE的陪伴」契合,將他們的咖啡轉化成日常中的存在。 2. 多元的咖啡種類及價格,覆蓋全客群需求 橫跨CITY CAFE經典系列(35–65元)到CITY PRIMA精品線(65–120元),並針對顧客偏好改變推出不同風味咖啡及新品,適應不同客群的需求。

台灣平價精品咖啡龍頭的市場戰略:路易莎咖啡的體驗設計與品牌挑戰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路易莎咖啡的門市總是出現在捷運出口、商圈轉角處? 從「平價精品」這個看似矛盾的定位出發,這個本土連鎖品牌不只在台灣市場擊敗星巴克展店數量,甚至成功拓展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它靠的是什麼?單純的價格戰?還是另有品牌戰略與體驗設計的深意? 作為一名設計與品牌觀察者,本人實地走訪數間門市、分析消費者評論,並透過全面體驗模型(PESC)來解構這個品牌的成功與挑戰。這篇文章,將帶你看見路易莎咖啡「親切又平價」的背後,是如何精算出一場台灣咖啡戰場上的關鍵佈局。 一、路易莎咖啡的品牌定位及其在台灣連鎖咖啡市場的競爭優勢 ▍路易莎作為平價精品咖啡的領導品牌,其品牌策略與差異化市場定位為成功關鍵 路易莎咖啡以「精品咖啡平價化」為品牌核心價值 ¹,致力於將高品質的咖啡產品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創辦人黃銘賢強調「讓每個人都能喝到一杯好咖啡」²,透過專業烘豆師團隊,路易莎率先於台灣連鎖咖啡市場引入平價手沖精品咖啡,定位為兼具高品質與平實價格的咖啡品牌。 這一定位瞄準了對價格敏感且追求性價比的學生族群、小資族群以及在城市間奔波的遊牧型顧客 ³。相比動輒百元以上的精品咖啡,路易莎

品牌體驗再進化:設計師需解決的五個核心問題

在當今的營銷與品牌管理中,「品牌體驗」不僅是熱門話題,它已經成為了企業成功的關鍵。品牌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產品本身,更在於消費者與品牌互動的每一個瞬間,那些能激發情感連結的細節正悄悄改變品牌的未來。隨著數位化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品牌的識別不再僅僅依靠符號和產品,消費者的感官、情感與社會層面的接觸點構成了品牌識別的全新面貌。這種變革不僅使得品牌體驗的傳遞方式多樣化,也讓品牌體驗的設計變得更加複雜,要求設計師在每一個接觸點上都能精准塑造品牌的價值與情感聯繫。 但當我們進入這個充滿挑戰的「體驗經濟」時代,品牌設計師和體驗設計師面臨的不僅僅是如何提升品牌的辨識度,還有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精準捕捉消費者需求,並在每一次互動中傳遞一致且個性化的品牌體驗。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與數位化的影響,如何在所有接觸點上維持一致性,並為消費者提供具有深度的情感價值,成為品牌設計的重大挑戰。這篇文章將幫助你反思品牌體驗設計中可能被忽略的五個核心問題,並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你真的讀懂消費者了嗎? 理解消費者的需求,是品牌設計的第一步。然而,在這個需求極度多樣化的時代,這並不容易。現代消費者的行為已

設計不被買單?因為你還靠的不夠近

在做設計研究時,常用工具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基本上就是以桌面研究、訪談法、PERSONA、用戶旅程地圖為基礎做延伸,依據專案需求調整相關研究方法,甚至可以直接套入一個公式,一條龍式快速完成專案管理與執行。但,即使現在設計工具這麼普遍與成熟,方法都有照著專家建議做,呈現報告也都非常精美,設計仍為何不被買單? 因為,你還靠的不夠近 # 你所用心剖析需求的使用者,不是只有顧客 不管設計策略管理、服務創新設計,再到用戶體驗設計,最重要的事情不外乎就是「解決使用者需求」。而使用者不只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接收服務的客人,影響層面還包含所有跟這個設計、規劃、流程息息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在服務設計中,我們主要會將利害關係人分成服務接收者(如顧客)、服務提供者(如店員)、服務管理者(如店長)。每一個設計都有他的出發點,設計師都很用心的為使用者著想,但當我們的設計不被買單時,可以想想看是否遺漏考量了哪一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很有可能我們忘記考量我們的業主的商業考量,或是服務提供與管理者的需求。 若在執行專案時,執行團隊成員並非inhouse designer,而為外部人員,又或是很常見的是學生進行專案,可以

如何思考 AI 產品的創新:AI Product Canvas 介紹與應用

在 AI 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開發一款成功的 AI 產品不僅需要技術能力,更需要有效的結合用戶需求、商業價值,才能創造 AI 產品的價值。AI Product Canvas 作為一種結構化的思考工具,可以幫助團隊更全面地進行產品策略規劃與開發。本篇文章將詳細介紹 AI Product Canvas 的背景、必要性、使用方法及具體應用,幫助讀者全面了解如何運用這個工具幫助 AI 產品的開發。 一、迎接 2025 年 AI 產品設計新紀元 AI 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產品創新的方式,從 LLM 成本大幅下降、Edge AI 應用場景擴大,到多模態 AI 技術日趨成熟,我們看到 AI 的應用逐漸多元。根據 IDC 的預測,全球

以口碑作為顧客體驗研究的第一步:臺灣星巴克的體驗觀察

同樣是一杯咖啡,為什麼不少人偏好選擇星巴克,而非其他連鎖品牌? 是消費者都具有分辨品質差異的絕對味蕾,還是這兩張百元鈔換來的…不僅僅是一杯飲料? 體驗經濟新時代 過去以產品或服務為主的經濟體,慢慢轉型由體驗主導,以深刻且具價值的體驗作為各品牌與顧客互動的新核心。體驗設計不僅是強調外在美觀的視覺糖果,更關注於如何透過情境創造、故事敘說等手法,使顧客在與品牌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共鳴與記憶。在經濟型態的轉變之下,企業的品牌策略也將隨之調整,為了迎擊體驗時代的角逐做好準備。 在這轉型的體驗經濟中,品牌精心打造的細節已悄然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一杯咖啡為例,為什麼當顧客在心中想像「星巴克」時,會與其他咖啡品牌萌生不同的品牌形象呢?在臺灣的連鎖咖啡品牌中,臺灣星巴克為營業額之冠,高居市占第一的寶座。以 2023 年為例,從統一企業財報中可見,臺灣星巴克的 2023 年的營業額高達新台幣 149 億元,為連鎖咖啡品牌中的榜首。即便如此,倘若品牌的價值主張或其傳遞的體驗與顧客的期望有所偏差,將容易形成一個品牌地位下滑的破口。因此,若想維持領先地位,臺灣星巴克必須不斷檢視且精進其體驗,以滿足消費

用戶體驗設計師如何參與企業內部策略重構,一同共識目標核心族群?(以第三方支付產業為例)

前言 用戶體驗設計師在企業專案中的介入,通常從產品開發流程的前中段開始,負責梳理並轉化產品需求。然而,若在需求傳遞與接收過程中,未能深刻理解其背後脈絡及企業決策的核心關注點,即使花費大量精力打磨細節體驗,最終也難以真正解決產品的核心問題。 身為第三方支付業的用戶體驗設計師,面對的是相對重視利潤、法規及技術導向的環境,在提升體驗之前,有許多需利害權衡的因素。由於期望以宏觀的視角看待產品誕生到落成,在公司面臨客群轉變的挑戰時,我主動向公司發起了專案,期望洞察策略層關注的方向與利害關係,由上到下重新制定產品策略到串連服務體驗。 本篇文章將探討,身在第三方支付產業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參與企業產品策略的重構過程,並分享在企業內部遇到意見分歧的情況下,如何一同共識出未來的目標客群。 專案的發起,源於在工作中的洞察與上層產生共鳴 入職一段時間後,我觀察到公司在小規模顧客的產品服務方面存在明顯缺口,這引發了我的思考:「這類顧客真的是可以被忽視的市場嗎?」我利用設計週會的機會向主管分享了這些洞察,並強調市場趨勢顯示我們正在面臨客群轉變的挑戰。 主管表示,在主管們的例行週會,這個問題已討論許久,

【訪前準備大補帖】那些訪談前你應該做的準備

以恆隆行的永續服務研究案為例 在完成了恆隆行服務優化案的將近一年後,終於完成了該專案的反思,也從中盤點了一些質性研究心法和執行細節,對於要執行設計研究專案的人可能會有所幫助。因此,本文主要會透過專案執行的經驗來分享「訪談前準備」的方法,其中也會配合實戰經驗與案例有大量的範例說明,有興趣的話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專案背景介紹 恆隆行,不僅是精品家電代理商,更是零售與品牌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恆隆行呢?就算沒聽過恆隆行,相信你一定也對它所代理的品牌不陌生,如 dyson的吸塵器, honeywell 的空氣濾淨機等,各個產品都是台灣家庭中幾乎家家一台的存在。 擁有60年的品牌代理經驗的恆隆行,從全球各地找到獨具創意與設計的品牌引進台灣,從選品、行銷、銷售、物流、客服,恆隆行以高規格態度對待消費者與品牌,期望為消費者生活帶來改變,在每一個環節感受「恆式美好生活體驗」的關鍵價值。 儘管發起了一系列的永續服務,服務成效卻面臨挑戰 隨著永續潮流的興起,越來越多品牌也希望能夠透過「永續」來為品牌加值,而其中,恆隆行也不例外。近年來開始積極推出各種永續服務,如圖下的 honeywe

如何做陌生專業領域的需求研究?賦能新手設計師/研究員的團隊知識管理

不論是初入職場的 UIUX 設計師,還是在學的大學生、研究生,都可能經歷過需要為「特定領域」設計數位產品的經驗,而這些領域從較易親近的C端消費性產品,到艱澀難懂的 B 端專業領域如金融產品,都須依靠設計師對該領域的理解,透過設計手段解決問題、創造新價值。 本文將以一個用戶體驗設計研究生的角度,分享設計團隊能夠如何透過桌面資料蒐集、訪談、資料分析以及資料管理,完成共耗時九個月的公共系統研究與設計,並在期末報告時和業主一起鼓掌慶祝結案 🎈 前情提要 2023 年臺灣科技大學 DITL 團隊受工研院委託為農業部設計「動物展演業者管理系統」,團隊由唐玄輝教授領導,本文作者是該專案的 PM,同時也是台科大設計所的碩士生。團隊成員前期研究共四人,後期設計與設計驗證共兩人,歷時共九個月完成需求研究與系統設計。專案進程如圖一所示,本次分享的內容主要是前期研究的部分,也就是「階段一:系統目標釐清」。 首先,動物展演是什麼? 就和專案剛開始的所有團隊成員一樣,你的腦海可能也正浮現這個問題。 動物展演在臺灣算是較晚被關注的領域,雖然我們小時候都有去動物園、水族館、親子農場的經歷,但一直到 2

服務設計研究案例:World Gym 應如何強化教練課程服務體驗,提升會員續課意願?

本研究為臺灣科技大學「質化研究方法」課程的階段性成果,由唐玄輝教授指導,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吳佳玫、廖家嘉、游宗諺和林沛吟。研究分析 World Gym 教練課程的服務體驗,對會員滿意度與續課意願的影響,並找出關鍵痛點,以幫助 World Gym 優化服務設計,提升會員續課率、增強品牌競爭力。 一、消費爭議削弱品牌信任,World Gym 亟須提升會員滿意度 近年來,全民運動風潮持續升溫。據教育部體育署調查,疫後國人對健康的重視顯著提升,113 年運動人口比例達 82.9%,規律運動人口達 35.3%,創十年新高。財政部統計處資料也顯示,112 年全國健身中心數量增至 985 家,年成長 10%,銷售額達 171 億元,年增率 11%。 市場快速成長加劇了健身品牌間的競爭壓力,消費者對品牌服務體驗要求也隨之提升,

用服務設計串連人與動物:設計公立動物收容所的認養體驗

我們常說「認養不棄養」或「以認養代替購買」,但要在公立動物收容所真正實現這些理想,背後其實需要細緻的設計與細節的累積。而改善認養體驗的契機,得從 2015 年臺灣的一個重要轉捩點說起。 2015 年,臺灣廢除了「十二夜條款」,在這項政策實施後,流浪動物不再因期限內無人認養而被安樂死。然而這項被視為動保運動里程碑的決定,也為公立動物收容所帶來龐大的運營壓力。 這樣的改變不只是收容動物的數量增長,更深刻影響著收容所內每一隻動物的處境。這些曾經在街頭流浪的犬貓,雖然獲得了基本的照護,卻仍然缺少真正的陪伴。如果沒有人願意帶他們回家,牠們只能在有限的收容空間裡來回踱步、瑟縮在角落,消磨等待認養的日子;而每一天的延滯,都意味著這些渴望陪伴與互動的生命,少了一天與人建立連結的機會。因此,提升認養效率不只是為了解決空間周轉的問題,更是為了讓每一隻動物都能及時找到屬於自己的溫暖歸處。 認養服務的獨特挑戰 認養服務有其特殊性 — — 它是一個低頻率但高影響力的服務場景。大多數人一生可能只有幾次造訪收容所的經驗,這使得每一次的互動體驗都格外重要。在短短半小時到兩小時的認養過程中,工作人員不只要協助

如何建立研究知識地圖,充實領域知識

對於研究者而言,文獻回顧是建構一個新知識的基礎,不僅幫助理解學術領域的發展脈絡,也引導研究生洞察其思考的空白與方向。對於現代創新工作者而言,如何快速進入一個領域,獲取相關知識,也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能力,才能在目前快速迭代的市場上獲取一席之地。 台灣的博士生涯普遍會落在4–9年,每一階段的研究發表,如果若缺乏計畫性的運作,每一篇研究發表的時間間隔會比較長,也會造成撰寫回顧文獻時耗費更多時間,甚至需要重新搜尋與閱讀文章。這樣不僅降低了效率,也可能影響研究的連貫性。因此,如何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保持文獻知識的鮮度與溫度,無疑是所有博士生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通常一個博士學位取得,會歷經幾個階段的文章撰寫,包括博士候選人論文、研討會文章、期刊文章、畢業論文等,這些研究文章中,都少不了梳理當前研究現況的文獻回顧章節,研究方向應是從一而終,因此建立一個專注該領域的文獻知識庫,對於研究進度與深度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要建構這麼巨大且漫長的知識系統,如果缺少一個清晰的系統架構與流程,便容易產生混亂且難以回溯知識來源的狀況。對此,本文提出從研究方向探索、工具運用到日常維護等三個面向,來討論如何深入一

如何將口語分析法與 Elements of UX 應用於網站使用者體驗分析?以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為例

在台科大設計所唐玄輝教授的質化設計研究課程中,教授帶領研究生們學習多種質化設計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口語分析法。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小組成員如何將口語分析法應用於中華郵政網站的使用者研究過程與成果,通過實際案例和理論基礎介紹應用方法,讀者將學習到如何運用口語分析法來發掘關鍵的使用者行為模式與需求,提升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體驗。 首先需要了解,口語分析和訪談有什麼差異? 口語分析(Think-Aloud Protocol)和訪談(Interview)在使用者研究中各有不同的目的與應用方式: 簡而言之,口語分析法能揭示使用者「做了什麼」以及「當下的想法」,適合用來優化操作流程;而訪談則能幫助我們了解「使用者為什麼這樣做」,更適合探索長期需求與期望。結合這兩種方法,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想法。 接下來,我們將以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為範例,展示如何實際應用口語分析法。 中華郵政在提供多元服務之下,面臨數位轉型與使用者體驗優化的挑戰。 中華郵政致力於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郵政業務、金融服務、電子商務及數位支付,滿足民眾在郵務與金融上的多樣化需求。截至2022年,已在全台設置約1,

如何以服務設計思維來釐清場域與動線問題?以公立動物收容所為例

本專案由縣轄公立動物保護園區委託執⾏,研究團隊成員包含 PM:蔡舒姍、 研究員:吳秋澤、林莉、廖家嘉、賴睿麒,並由 DITL 唐玄輝教授指導。本文將概述團隊如何以服務設計為核心,訪談民眾認養流程中的不同利害關係人,釐清現有園區場域指示的問題與提出改善建議,降低民眾提出動線相關問題機率、減少園區人員負擔,並同時增加與平等各籠位犬隻的曝光率。 一、專案背景:釐清複雜動線問題,服務設計參與公共服務的開端 透過桌面研究,我們發現: 園區指示繁雜缺乏清楚且一致的資訊供民眾參考,導致民眾在參觀時需要來回重複路線找尋目標參觀區域,故顯現出需建立新系統化指標設計的必要性。 該動物保護園區為該市最大的動物收容單位,現有收容能力約為 900 隻犬隻與 250 隻貓隻,總計約1150 隻(截至2018年)。園區目前分為六大參觀區域,分別為 A棟(行政中心)、B棟(成犬區)、C棟(成犬區)、D1棟(幼犬區)、D2棟(成犬區),以及 E棟(

聽說你也在導入CDP?導入前你需要先開啟上帝視角來看待這一套顧客體驗管理框架

當企業主或是品牌主導入 Customer Data Platform(顧客資料平台,以下簡稱 CDP )來提升與管理顧客體驗前,我的觀點認為需要先經歷過一段「橋接」的過程,才能相對順利將 CDP 導入到組織內部。原因是,CDP 它的外層本質可以當成是資料的容器與資料應用的工具,而內層本質會是一套組織內部進行數位轉型的服務設計流程,組織要放什麼資料到 CDP 這個容器裡、要看什麼樣的顧客樣貌,都包含在這個橋接的過程中。而此橋接過程的內容,我把它整理成一套並稱為「顧客體驗管理框架(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Framework)」方法論。 體驗策略:從「人群」、「服務」和「品牌」開始 在我所參與的 DITL 研究室 當中,近期的重點研究在於體驗策略,而它會是體驗管理的基石。體驗策略將確定品牌主如何理解、提供、和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期望。當我們在談論體驗策略時,可以從「人群」

論文如讀天書?論文文字晦澀難懂?到底怎麼看論文?快用AI來自救:新一代AI賦能研究者的學海自救手冊

文獻閱讀是研究生的基本功,但初次接觸易感困惑。AI 工具 ChatGPT 可輔助研究生快速入門並提升研究效率。然而,資料更新滯後及可能生成錯誤內容,需結合研究者的研究能力進行修訂與完善。本文聚焦說明如何善用ChatGPT 的優勢,實現「明需求,知好壞,人機合一」,將其轉化為可靠的學術助手。 新鮮研究者初次閱讀文獻的困境:論文到底該怎麼看? 初次接觸文獻的研究生常感到迷茫,彷彿進入一座文字迷宮 — — 段落看似重要,但讀完後卻一頭霧水。其實,論文是有固定架構的,熟悉其規則有助於高效閱讀。台科大設計所質化研究課程教授的論文六大結構(AIMRDR:Abstract、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References),可以快速定位重點,提供清晰框架幫助研究者聚焦於相關內容,事半功倍地完成文獻閱讀與理解。但是對於整體論文的細讀還是需要研究者花時間慢慢吸收。 讀論文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判斷文章是否是自己需要的? 閱讀論文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麼需要讀這篇論文?它是否真的對你有幫助? 讀論文的目的是多樣的:可以為了增強專業知識,或是尋找關鍵

Subscribe to DITLDESIGN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