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不被買單?因為你還靠的不夠近
在做設計研究時,常用工具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基本上就是以桌面研究、訪談法、PERSONA、用戶旅程地圖為基礎做延伸,依據專案需求調整相關研究方法,甚至可以直接套入一個公式,一條龍式快速完成專案管理與執行。但,即使現在設計工具這麼普遍與成熟,方法都有照著專家建議做,呈現報告也都非常精美,設計仍為何不被買單?
因為,你還靠的不夠近
# 你所用心剖析需求的使用者,不是只有顧客
不管設計策略管理、服務創新設計,再到用戶體驗設計,最重要的事情不外乎就是「解決使用者需求」。而使用者不只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接收服務的客人,影響層面還包含所有跟這個設計、規劃、流程息息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在服務設計中,我們主要會將利害關係人分成服務接收者(如顧客)、服務提供者(如店員)、服務管理者(如店長)。每一個設計都有他的出發點,設計師都很用心的為使用者著想,但當我們的設計不被買單時,可以想想看是否遺漏考量了哪一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很有可能我們忘記考量我們的業主的商業考量,或是服務提供與管理者的需求。
若在執行專案時,執行團隊成員並非inhouse designer,而為外部人員,又或是很常見的是學生進行專案,可以如何更精準的了解利害關係人需求?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試著更了解使用者的心
# 更了解使用者的方法一:走查
以研究者為核心,模擬特定角色的行為路徑,實地體驗服務流程或環境設計的研究方法。
特徵:
- 以研究者為體驗者:研究者通過模擬顧客或員工的完整行為路徑,發現設計中的問題。
- 注重流程:重點放在每一步操作的便捷性、接觸點的設計效果,以及體驗的整體流暢性。
- 不以他人為核心:與影子隨行法的「觀察他人行為」不同,走查更關注研究者自身的體驗。
適用情境:
- 驗證設計流程是否合理。
- 發現系統或空間中的潛在問題。

# 更了解使用者的方法二:影子隨行法
一種以非干預為主的觀察方法,研究者在不影響被觀察者的情況下,跟隨並記錄其在實際場景中的行為、互動和決策過程。
特徵:
- 被動觀察:研究者保持旁觀者角色,不直接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例如,在零售業中,研究者可能全程跟隨一位顧客或員工,記錄其購物或工作的完整過程。
- 注重實際情境:重點是記錄行為與環境的互動,以及行為背後的邏輯。
- 不干擾性:研究者儘量不與被觀察者交流,以避免影響其行為。
適用情境:
- 理解目標用戶或員工的實際行為模式。
- 發現流程中的瓶頸或潛在痛點。

# 更了解使用者的方法三:參與式觀察法
一種以干預為主的觀察方法,研究者以參與者身份融入研究環境,親身體驗並記錄場景中的互動和行為。
特徵:
- 主動參與:研究者不僅觀察,還會親自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例如,在零售場景中,研究者可能扮演員工角色,參與到商品陳列、客戶服務等日常工作中。
- 雙重角色:研究者既是觀察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能獲得內部視角。
- 情境理解:參與者的身份讓研究者更容易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挑戰。
適用情境:
- 深入理解使用者或員工的情感需求與行為邏輯。
- 分析複雜社會互動或系統操作。


# 如何更了解使用者呢?
當我們的服務設計專案卡關時,可以想想是否遺漏考量了其他利害關係人需求。因為服務設計的情境場域多為實體環境,較難有精密的儀器偵測行為數據,因此可以透過以上方法,包含走查、影子隨行法及參與是觀察法,視需求、資源成本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案。期待以上方法可以幫助大家,更靠近使用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