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方設計初心者生存指南:用3層思考把客戶生意變設計養分

摘要:本文探討初階設計師如何在乙方公司工作時,快速理解並進入客戶生意。理解客戶生意,不僅能增加客戶信賴,更能創造更好的設計提案。即使在專業分工的環境中,理解客戶生意也能幫助設計師更好地捍衛自己的創意理念。
我們提出三個思考層次來理解客戶生意:第一是掌握業務邏輯,通過基本的資料收集和邏輯推論,理解客戶如何獲利;第二是運用縱橫思考模式,從垂直面看連續議題,從橫向面觀察時間軸上的變化,藉此理解問題的全貌;第三是運用黃金圈理論,從Why(為什麼要做)、How(如何做)到What(具體做什麼),確保設計方案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乙方上班的設計工作者(註:委託方通常在合約方稱為甲方,承接方在合約上為乙方,故乙方代指代理商或設計公司等接案單位)可能初期都有個體悟:要快速掌握客戶的需求已經不太容易,更遑論完全理解客戶的生意,如果又要在會議上能跟客戶聊得有來有往、博得信任,身心可能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畢竟客戶的需求往往來得又快又急,但設計工作者不見得有相對應的時間,在短期內達到和客戶相同的行業理解程度。
「為什麼理解客戶生意會這麼重要?如果設計能力好,不能讓作品說話嗎?」
首先,客戶需求和客戶生意是不同的。客戶需求可能可是一個關於專案的brief,僅包含專案背景、專案規格、專案預算等等,但不會包含任何和生意有連結的資訊,例如:為什麼這個專案這麼重要?他會為客戶帶來多少利潤?這個專案,我們有辦法爭取到額外的預算嗎?
至於如果設計能力夠好,是否能夠讓客戶直接買單 — — 可惜的是,客戶大多數對設計的敏銳度不高。委託方窗口可能是產品PM、小型公司創辦人、品牌經理、或董事長特助⋯⋯等,這些人通常最理解自己的公司業務,而非設計。當然,還是會有十分尊重設計專業的客戶端,我們不需要在提案會議上搏命演出,就能順利賣過設計提案。但與其說理解客戶生意是讓設計提案能夠賣過,不如說,理解客戶生意也在增加客戶對你個人專業的信賴,如果你想長期經營一個客戶,理解客戶生意是完全百利而無一害。
「但是在專業分工的公司裡,前端策略會有其他人來解決,我還需要懂嗎?」
專業分工雖然能分擔壓力,更能專注在擅長的事情上,但也常常會引發雙方對一件事看法不同,繼而有互不理解專業的狀況。試想,若能和主導專案的PM、業務或顧問以對專案的掌握度據理力爭,豈不也更能將自己認為最好的設計作品貫徹到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每一個專業都會有自己的「策略」,例如,客戶管理的策略、設計策略、品牌策略,策略都是基於對市場或生意本質的思考衍生出來的,理解客戶生意,某種程度上是創造出更好的設計提案。
基於以上種種因素,理解客戶生意對設計從業人員而言,仍然是必要的,那初階設計人員該如何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用三個簡單的層次來思考客戶生意,以快速進入狀況?依照筆者在品牌設計公司擔任策略總監的經驗、以及於臺灣科技大學DITL研究室的學習,以下三個層次,將能有效引導初階設計人員理解客戶生意:
一、掌握業務邏輯:這個行業究竟是怎麼運作?客戶是如何賺到錢?
如果經手FMCG的案件,大多還能以自己是end user自居,能輕鬆地提出具說服力的角度。然而若初出社會的設計從業者,遇到豪車、資通訊產業或航空業客戶,往往會超出知識邊界。我們可以先進行一個基礎而廣泛的理解:「客戶究竟是怎麼賺到錢?」舉例而言,對電信業者來說,在行動通訊這一塊賺錢的方式,就是看申辦方案的金額與人數,越多人申辦高額方案,電信業者越賺錢,同時我們也很清楚知道5G方案金額一定高於4G,那麼5G業務將會是影響生意一件很重要的事。因此,設計師也許可以考慮在平台上使民眾更便利申辦5,而不是讓5G與4G方案一起摺疊在選單裡。這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不需要運用到高深的顧問工具,僅僅是從邏輯去判斷客戶怎麼賺到錢。
若客戶有一個良好的brief,就可以聽到他們分享這個產業運作的方式,若客戶忽略這一點,我們也能主動在會議上提出。另外,有許多公開報告也能讓我們看到行業的板塊如何移動。例如:上市公司法說會揭露業務上的成長狀況,政府也會有大量的公開資料提供查詢,例如民航局會提供班機載客率資料、聯徵中心提供信用卡在不同產業的消費狀況⋯⋯等等。最初步理解客戶生意的方式,不是用分析工具紙上談兵,而是好好理解業務邏輯,這通常是靠很簡單的資料搜集和邏輯推論就能做到。
二、縱橫的思考模式:垂直看連續議題,橫向看時間軸
在討論業務邏輯時,我們用了找資料和邏輯推論的方式,但這只是掌握了「點」,接下來要談的是如何看「線」。為什麼要看線?因為即便乙方承接的案件可能只有單點,但客戶的生意是連續性的,也就是從過去到現在,已經堆疊了許多歷史,如果我們理解生意的消長軌跡,更能在作法上去蕪存菁。舉例來說,客戶在brief的時候希望乙方開發一個訂閱功能,能夠提升熟客購買產品頻率。然而攤開過去兩年的業績數據,會發現真正增加購買頻率的作法,是提升產品的種類選擇,而非在有限的選擇下促進頻率。這種情況下,能夠解決生意問題的就不是設計的範疇,而是產品開發。
但難道與設計無關,我們就此退場了嗎?非也。反過來我們可以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往後延伸思考長線佈局,垂直看這個單一功能該如何漸進演變、配套是什麼。提供給客戶的設計方案,就像一張展開的畫布,配合著客戶現有的生意脈絡。更進階的作法是,也同步看競品走過什麼樣的路?用戶習慣又有什麼改變?這些思考能幫助我們的設計提案更加精準。
三、思考顆粒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黃金圈理論
最後一個層次,是要掌握不同尺度的思考。這裡借用Simon Sinek的黃金圈理論(Golden Circle)來說明:從最大的Why(為什麼要做)、到How(用什麼方式做)、再到最小的What(具體要做什麼)。這個層次的思考,其實已經進入了設計實務的範疇,應該也是設計從業人員很基本的思考方式,但只是需要搭配客戶生意的模式,讓設計提案更落地。每個客戶的why各有不同、隨之有不同的how&what,why通常也很需要和客戶端的核心人員密切溝通,才能得到真相。黃金圈理論,也是以終為始的概念,有時候我們還需在這三個圈圈中折返跑、不斷推敲,才能接近終點。
理解客戶生意後,設計師不僅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提出問題!
這三個思考層次:業務邏輯、縱橫思考、以及由大到小的思維,最終都指向一個核心:越了解生意,設計能處理的面相越廣泛,我們的收穫就越多。表面上看,我們在做視覺設計、介面設計、品牌設計,但本質上我們在解決客戶的商業問題。理解客戶生意,不是為了討好客戶,而是為了確保我們的設計真的觸及問題核心。
就像在討論業務邏輯時提到的電信業者案例,一個小小的介面調整就能引導用戶選擇更高價的方案;在縱橫思考中提到的訂閱功能,對業務數據的橫向觀察,避免我們做出無效的設計;在黃金圈思考中,從Why出發讓我們找到真正該解決的問題所在。這些都不是靠設計工具或視覺技巧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對客戶生意有更深的理解。隨著經驗的累積,這些思考會逐漸成為直覺,讓我們的設計不只是好看,更是真正有用,繼而去解決實際的問題。
最後,提供給乙方設計初心者簡單的思考問題集,當接到客戶需求的當下,也能用這些題目幫助自己思考客戶生意:
1.釐清客戶需求背後的真正動機
這個專案對客戶來說,最終要達成的是什麼商業目標?這個需求的背後,是不是還有一個更長期、更大的挑戰?
2.理解設計與客戶獲利間的關係
客戶的錢是怎麼賺來的?我們的設計會不會影響這個賺錢機制?
這件事如果做成,對客戶有什麼好處?做不好會有什麼代價?
3.釐清設計在整體中的功能性
在這個專案中,設計扮演的是主角還是配角?
隨著經驗的累積,這些思考會逐漸成為直覺,讓我們的設計不只是好看,更是真正有用,繼而去解決實際的問題。祝各位設計初心者,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