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服務設計串連人與動物:設計公立動物收容所的認養體驗
我們常說「認養不棄養」或「以認養代替購買」,但要在公立動物收容所真正實現這些理想,背後其實需要細緻的設計與細節的累積。而改善認養體驗的契機,得從 2015 年臺灣的一個重要轉捩點說起。
2015 年,臺灣廢除了「十二夜條款」,在這項政策實施後,流浪動物不再因期限內無人認養而被安樂死。然而這項被視為動保運動里程碑的決定,也為公立動物收容所帶來龐大的運營壓力。
這樣的改變不只是收容動物的數量增長,更深刻影響著收容所內每一隻動物的處境。這些曾經在街頭流浪的犬貓,雖然獲得了基本的照護,卻仍然缺少真正的陪伴。如果沒有人願意帶他們回家,牠們只能在有限的收容空間裡來回踱步、瑟縮在角落,消磨等待認養的日子;而每一天的延滯,都意味著這些渴望陪伴與互動的生命,少了一天與人建立連結的機會。因此,提升認養效率不只是為了解決空間周轉的問題,更是為了讓每一隻動物都能及時找到屬於自己的溫暖歸處。
認養服務的獨特挑戰
認養服務有其特殊性 — — 它是一個低頻率但高影響力的服務場景。大多數人一生可能只有幾次造訪收容所的經驗,這使得每一次的互動體驗都格外重要。在短短半小時到兩小時的認養過程中,工作人員不只要協助完成手續,更需要促進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並建立認養人對收容所的信任。
然而這樣對服務品質的期待,面臨著種種的現實挑戰。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收容所的工作人員每天都需關注各樣的任務:處理新進動物的送交手續、照顧所內動物的日常需求、完成必要的行政工作等,面對多重的工作項目,要維持高品質的認養服務談何容易。
這個矛盾促使我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服務設計,讓工作人員能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中,更專注於真正重要的服務內容?如何協助每位走進收容所的人,都能有效率地找到與自己相配的動物?

從觀察到行動
2018 年,DITL 研究室開始關注認養服務這個議題,這個契機來自一位研究室成員對板橋公立動物之家的深入觀察。他發現,認養服務中有許多環節仍有優化空間,正是服務設計可以著力的地方。而後這些切入點不只發展成一份碩士論文,更受到各界重視,獲邀在全國動保會議上分享研究成果。這項初期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原來服務設計的思維和方法,能為認養服務帶來具體的改變。
這段經驗促使研究室展開更大的計畫:運用服務設計來提升認養體驗的品質。2022 年,在工研院的委託下,DITL 研究室成員在台中后里展開了第一次實踐,與「臺中市動物之家后里園區」合作,落地了第一批 11 項服務設計方案。后里的成功經驗很快引起其他縣市的注意,使專案在 2023 年擴展到「宜蘭縣流浪動物中途之家」和「花蓮縣狗貓躍動園區」。
重新設計認養體驗
認養服務看似簡單,實則涉及多重角色的複雜互動。為了全面理解這個服務場景,我們採用了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將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問題解析、設計迭代和場域驗證。
從 2023 年 6 月開始,我們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和隨行觀察,深入了解認養服務的細節。我們訪談了不同角色的利害關係人:從管理服務的股長到第一線行政人員,從潛在的認養人到專業的訓犬師,總計進行了 13 場深度訪談和實地走訪。這種多角度的資料收集幫助我們看見服務中的盲點:不同經驗的工作人員和背景各異的認養人,都會影響服務的傳遞品質。

深入宜蘭和花蓮場域後,我們發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無論是在后里、宜蘭或花蓮,工作人員都在重複解答類似的問題,而認養人則在相似的環節感到困惑。透過系統性的分析,我們歸納出十個關鍵的服務痛點,這些痛點指向了四個核心的設計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認養流程的順暢度。我們觀察到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口頭解說認養流程,這不只分散了工作心力,也讓民眾因為不清楚下一步該做什麼而感到迷惘。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了完整的入園導航策略,包含了 SOP 海報、隨身摺頁和空間指引,讓每個步驟都清晰可見。

其次是人與動物的適配問題。在重新設計犬隻資訊卡時,我們特別注意到一個重要細節:單純的基本資料是不夠的。認養人需要了解的,是這隻狗狗的行為反應、牠與人互動時的細微表現,所代表的性格特質等。因此我們重新盤點了資訊卡的必要內容,加入了更完整的行為描述,並設計了適配度觀察指引和互動技巧指引,讓認養人知道如何透過狗狗的反應,更深入地了解動物的特質,幫助認養人做出更適合的選擇。

第三個挑戰是服務的一致性。不同工作人員的評估標準往往因個人經驗而有所不同,影響了詢問的細緻度。我們與園方合作制定了標準化的評估準則和流程,不僅幫助園內建立一致的標準,更期待往後能協助新進人員能獨立執行評估工作。同時設計了評估流程簡介,讓民眾理解評估的目的,減少因標準不明確而產生的爭執。

最後是飼主責任的教育。我們發現即使工作人員在認養時口頭提醒了照顧重點,認養人帶回寵物後仍常常致電詢問醫療、飼養等資訊。因此,我們在認養紀錄小卡中不只記錄醫療資訊,更整理了生理照顧的注意事項,並明確列出飼主應盡的責任,希望在完成認養後,飼主依然能用心照顧新夥伴。

在經歷了臺中后里的成功經驗後,我們原本以為能透過小幅調整,將這些設計方案應用到宜蘭和花蓮。然而深入場域後,我們發現每個收容所都有其獨特的限制和運作方式,例如宜蘭園區的空間配置和后里大不相同,需要重新思考指示資訊的呈現方式;花蓮採用預約入園機制,這讓認養人事前的準備和對園區的認識變得更加重要。這些差異提醒我們:好的服務設計不是簡單的複製和貼上,而是要透過對整體系統的細膩觀察,找出關鍵問題,然後發展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
最終,我們提出了貼合宜蘭和花蓮需求的 15 項設計方案。這些設計或許不是最亮眼的改造,但每一項都來自於深入觀察和細心思考。就像拼圖一樣,每個小設計都在試圖完成同一個願景:讓認養變得更順暢、更有意義。
從體驗理論到服務設計
這些設計過程的累積,不只帶給我們實務上的學習,更促使我們思考: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細節,需要根據當地場域的需求和環境來調整?
這樣的思考引領我們接觸到 Becker 和 Jaakkola(2020)提出的顧客體驗框架。這個框架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視角,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認養服務中的每個環節:顧客體驗是由一連串的感知刺激所構成,從最小的服務細節到整體的服務歷程,每個層次都會影響人們的認知、情感和互動反應。讓我們用這個框架來重新檢視我們的設計過程。
01|最小的體驗單位:從提示開始思考
在最基礎的層次是「提示」(cue),也就是顧客能感知到的最小刺激單位。在宜蘭的場域驗證中,我們觀察到認養流程 SOP 海報的位置就是一個關鍵提示。當海報僅放置在櫃台右側時,常因斜角遮蔽及等候人潮的影響,導致部分認養人無法注意到重要資訊。這個觀察促使我們在設計時注意資訊的可見性,思考如何透過位置調整和資訊的呈現方式,來確保每個認養人都能清楚接收到必要的訊息。
02|接觸點:整合多重提示的服務介面
以上這些提示,會組合成更大的「接觸點」(touchpoint)。以我們重新設計的犬隻資訊卡為例,除了基本資料外,我們加入了行為特質的描述,並設計了引導性的指示如「想跟狗狗互動嗎?請記下收容編號,到櫃台告知工作人員」。這樣的設計能將單一接觸點轉化為引導認養人下一步行動的橋樑。
03|串連服務時刻:規劃完整的顧客旅程
接觸點再串連起來,就形成了「顧客旅程」(customer journey)。在認養服務中,從一開始搜尋收容所資訊,到實際參訪、與動物互動,最後進行認養評估,每個階段都需要精心設計。我們觀察到,園方的評估環節不只是一個程序,更是讓認養人感受到收容所對認養負責的重要時刻。
04|超越服務場域:理解更廣的消費者旅程
然而,認養決策也受到更廣泛的「消費者旅程」(consumer journey)影響,認養體驗並非僅由園區內的服務決定,還受到認養人過往與動物的互動經驗、對公立收容所的印象,以及社會對動物保護的整體認知所影響。這個發現讓我們意識到:設計方案不能只著眼於改善個別服務流程,更要思考如何透過這些改善來建立對收容所的整體信任。
這樣層層遞進的理論框架,不只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某些設計特別有效,更指引我們在優化認養服務時,需要同時關注每個層次的細節:從最小的服務提示,到完整的認養旅程,每個環節都需要細心規劃,才能真正達到提升服務品質的目標。
期待的改變
2024 年,這些設計成果很幸運地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 Red Dot Award: Design Concept 2024,也入圍了由 Service Design Network 主辦的服務設計獎 Service Design Award 2024 學生組決賽。這些意外的肯定讓我們看見,臺灣的動物認養議題,也能透過服務設計與國際對話。
從后里、宜蘭到花蓮,每個收容所都有其獨特的挑戰,也都帶給我們新的學習。我們也將這些寶貴的經驗,整理成「認養服務優化 SOP」,期待能用這些設計方案,幫助更多收容所改善服務品質、提升認養流程的效率,讓工作人員能更專注於重要的服務內容,讓每一位走進收容所的人都感受到溫暖與專業。
更重要的是,我們期待這個專案能為臺灣的動物保護工作帶來一些改變。當認養流程變得更順暢,當人寵配對更精準,當服務更加一致,我們相信會有更多人願意走進公立動物收容所,給認養一個機會。
在臺灣的動保之路上,這或許只是一小步,但相信每一個認真思考過的設計,都能為生命的連結帶來更多可能。
計畫總監|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唐玄輝教授
2023 年宜蘭與花蓮專案成員|謝沛馨、蔡文妮、李郁欣
2022 年臺中后里專案成員|李郁欣、王韋婷、練昱伶、吳子誼
推薦延伸閱讀|
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no-killing-policy
致讀者:非常感謝您喜歡 DITL 的文章,我們即將離開 Medium,轉移到 Ghost 電子報,請繼續支持 DITL 並訂閱我們的「Ghost 電子報」,更多精彩文章即將在這裡發佈喔!
DITL Ghost 電子報:https://ditldesign.ghos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