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師如何參與企業內部策略重構,一同共識目標核心族群?(以第三方支付產業為例)
前言
用戶體驗設計師在企業專案中的介入,通常從產品開發流程的前中段開始,負責梳理並轉化產品需求。然而,若在需求傳遞與接收過程中,未能深刻理解其背後脈絡及企業決策的核心關注點,即使花費大量精力打磨細節體驗,最終也難以真正解決產品的核心問題。
身為第三方支付業的用戶體驗設計師,面對的是相對重視利潤、法規及技術導向的環境,在提升體驗之前,有許多需利害權衡的因素。由於期望以宏觀的視角看待產品誕生到落成,在公司面臨客群轉變的挑戰時,我主動向公司發起了專案,期望洞察策略層關注的方向與利害關係,由上到下重新制定產品策略到串連服務體驗。

本篇文章將探討,身在第三方支付產業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參與企業產品策略的重構過程,並分享在企業內部遇到意見分歧的情況下,如何一同共識出未來的目標客群。
專案的發起,源於在工作中的洞察與上層產生共鳴
入職一段時間後,我觀察到公司在小規模顧客的產品服務方面存在明顯缺口,這引發了我的思考:「這類顧客真的是可以被忽視的市場嗎?」我利用設計週會的機會向主管分享了這些洞察,並強調市場趨勢顯示我們正在面臨客群轉變的挑戰。
主管表示,在主管們的例行週會,這個問題已討論許久,大家都知道因應市場趨勢,應推出對應措施,卻始終未行動。這次對話促成了第一次 Kickoff Meeting,在會議中,我以 HMW(How Might We)框架清晰表達了核心問題,並運用 “三鑽模型” 將專案拆解為三個階段:問題解析、設計執行、落地驗證。

此方法有效促進了共識,成功開啟了專案,也讓我們進一步討論了核心族群的輪廓、市場競爭情況及目標訪談對象,商務主管表示,電商產業範圍很大,再詢問合適訪談的顧客名單時,需給予某些特定分類,因為洞察出來的方向可能不同。
效果
1.成功引發策略層的興趣並啟動專案。
反思
1.目標客群是否能實際觸及?
2.初步定義的目標族群是否準確?
3.在聚焦目標訪談對象時,以電商產業要如何分類呢?
行動建議
1.設定一個試探性的訪談範圍,在後續訪談中驗證假設,避免過早定義目標族群。
2.定期記錄日常工作中的觀察,並勇於分享其中的洞察,也許能獲得改善產品的機會。
藉由競品分析,獲得與策略層一同共識的機會
為了聚焦目標訪談對象,我藉由「競品分析」的討論,與內部主管共同梳理我們在台灣第三方支付業的定位。針對不同品牌的第三方支付業,分析其「策略」、「核心服務」、「針對目標客群所提供的服務」。
藉由競品分析拆解不同競業採取的策略,能更加清楚目前企業的定位。

結果顯示,市場上與我們採取「同樣策略」的品牌眾多,然而自家品牌針對目標客群的服務完整度相對欠缺。我詢問著主管們:「未來是否還要採取相同策略呢?因為不同策略涉及的目標客群就不同?若策略不變,公司本身有什麼優勢,能跟競業做出區別?」
由於議題涉及更上層的策略層,因此主管們邀請我一同參與下次的策略會議,把蒐集到的內容向上匯報,與策略層一同集思廣益,共識出決策方向。
效果
1.由於討論方向涉及策略層,促成參與策略會議,與更上層一同集思廣益。
2.當競品分析深入揭示其成功關鍵,並與自家產品現況進行具體對照時,主管會特別關注並將其視為可參考的改進方向。這類分析有助於主管快速掌握市場趨勢與自家產品的落差,進而促進決策。
反思
1.競品分析有助宏觀理解公司市場定位,若引發共鳴能促進與策略層交流。
2.原本期待藉競品分析聚焦訪談方向,意外推升至策略層討論。
行動建議
在策略會議前,預計需要準備更具體的提問或平台數據結果,以提升討論效率。
跨部門簡報與數據分析:策略會議的溝通與挑戰
在策略會議前,為了更有效的提供決策方向,我整合了競品分析和後台數據,向總經理、副總經理及中階主管約 10 人進行簡報。

簡報分為兩部分:
- 競品分析:拆解市場主要品牌的策略與核心服務,強調我們針對目標族群服務的不足。
- 數據結果:現有平台顧客的組成及分佈,針對目標族群所開發之產品目前的交易狀況。
然而,由於簡報內容對細節部分的討論過多,使會議討論難以聚焦於核心。另一方面,部分數據未經多方驗證,與主管們的認知不符,影響了討論效果。從中我意識到,面向策略層的簡報需精簡聚焦,同時提前核對數據來源,確保準確性與說服力。由於討論效果有限,高層主要依據簡報結果提出建議,包括可能的發展方向,並提供數據分析的相關意見。然而,由於現有交易資料無法反映尚未使用服務的目標客群,因此平台上的數據不具有任何參考價值。


效果
1.獲得跨部門的支持,如:提供交易報表、資料分析建議、業務經驗分享。
問題
1.獲得跨部門的支持,如:提供交易報表、資料分析建議、業務經驗分享。2.簡報細節過多,未能聚焦關鍵議題。
3.簡報過於發散,影響討論深度及方向聚焦。
反思
1.簡化簡報內容:提前釐清簡報的目標,討論時謹記聚焦在核心指標上
2.多方核實數據:會議前確保數據來源,減少與高層認知不一致的可能性。
透過策略層獲取關鍵數據,解析市場與內部差異以尋找突破點
因為策略會議,我從策略層得到了更精準的交易報表,進一步與策略層主管交流洞察到的想法,主管建議我可以去翻找經濟部統計處相關數字,比對市場數據與內部數據的落差,有什麼方向是有機會突破的。
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如同大海撈針,需了解分類與定義後層層篩選,還要努力與公司內部資料對齊。兩邊邏輯大相徑庭,我只能取得大方向的數字,細節無法獲得,讓人頗感挫折。雖然耗費許多時間,但依舊難以取得精確結果,不過還是從中勾勒出了一些目標客群的輪廓。
為了尋找更明確的方向,我邀請提供報表的策略層主管參與下次會議,分享經濟部資料和報表分析結果。由於目標客群的規模是公司過往少關注的對象,結果讓大家感到意外,並進一步探討背後原因。然而,分析結果引發討論,因其方向可能與戰略合作夥伴產生競爭。
儘管會議未能針對目標客群達成結論,策略層主管基於經驗與討論狀況進行總結,梳理出拓展此客群業務的三個發展方向,為大家提供了下一步行動的清晰指引。而針對目標客群,由於擔心深入切入某一特定分類的客群下手,會與戰略合作夥伴產生產生競爭關係,因此結論為採取「更通則」的分類方式,去篩選我們的目標客群。
效果
1.獲得策略層主管的參與,帶來共識建立的助力。
2.雖未聚焦目標客群,但深入理解背後的利害關係。
問題
1.經濟部資料難以轉化,未能直接支持決策。2.簡報細節過多,未能聚焦關鍵議題。
2.與戰略合作夥伴的競爭關係限制了業務方向。
3.不同階級的主管,對於業務拓展的視野不同。
反思
1.思考目標客群時採取「更通則」的劃分方式,避免與利害關係人直接競爭
2.數據收集階段提前設置篩選標準,避免浪費過多時間
訪談的目標客群
在考量與戰略合作夥伴的利害關係後,我們決定以「更通則」的方式劃分目標客群。在第三方支付產業中,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網路商家,起初以「產業別」假設目標客群,期望從市場數據中找出努力方向,但考量與戰略合作夥伴的利害關係,最終選擇的分類方法如下:
- 根據販售的商品型態,將客群劃分為「販售實體商品」與「販售服務」兩大類別。
- 排除與合作夥伴業務重疊的目標市場,聚焦增長率高且普及性強的產業。

我們採用更「通則」的方式,劃分目標客群:「實體商品」與「服務」,並根據業務缺口規劃後續訪談方向,最終確定具體訪談名單。經與上層匯報獲得認可後,開始展開訪談規劃,全面推進下一步行動!
效果
1.聚焦特定販售型態業務,根據市場增長率和普及性篩選出優先產業,使訪談目標更明確,且避免與利害關係人衝突,順利推進下一步行動。
問題
1.過分在意與戰略合作夥伴的競爭關係,是否限縮了業務的拓展空間。
反思
1.後續需加以驗證篩選機制,是否過度廣泛,是否能可提供深度的洞察?
結論
- 設計師參與企業策略重構的角色與價值
設計師不僅可以作為美學或功能優化的提供者,同時亦能主動參與產品需求的定義階段,也有機會成為策略執行與產品落地之間的橋樑,推動跨部門共識,將用戶需求融入企業決策。 - 設計師應如何參與策略共識的過程
主動分享洞察,積極參與跨部門合作,確保全面理解業務策略與市場需求,避免資訊孤島。通過用戶洞察與商業策略連結,利用數據或用戶調研結果,支持產品方向決策。 - 過程中的挑戰與啟發。
挑戰:與高層簡報避免交代過多細節,導致會議變得分散; 分析數據來源要多方求證,若與高層認知不一致,將影響專業度及團隊影響力;在與不同階級的策略層溝通,考量的利害關係不盡相同,需從中權衡才得以加速專案進展。
啟發:高效的資料蒐集與多方求證,能增強專業度與決策支持。聚焦核心問題並精簡表達,是推動跨部門合作的關鍵。
未來建議與方向
1.提升資料處理效率:提前確認資料來源、篩選標準,以提升分析精準度。
2.平衡合作夥伴與市場需求:在業務拓展與利害關係尋求創新可能性。
3.提升溝通整合的能力:持續擔任溝通協調的整合角色,提升有效性。